抗麦胶蛋白(GAF-3X)抗体IgG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吸附法)
![](/sites/default/files/csm_Neurogranin_ELISA_web_454cd1c493.jpg)
概述
麸质敏感性肠病(celiac disease,CD)又称为乳糜泻,麦胶性肠炎等,是一种在遗传易感儿童和成人人群中发生的可累及小肠的慢性、多器官自身免疫性疾病。CD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很普遍,其患病率近年来显著增加。
乳糜泻,是基因易感人群在摄入含麸质(小麦、大麦和黑麦中含有的蛋白质)的食物后产生的一种自身免疫性肠病。[1]
这种自身免疫病是全身性的。患者在进食麸质后产生的自身免疫反应会造成多种器官和组织的损伤,其中包括肠道、肝脏、子宫、关节、皮肤和大脑。[2][3]
因此,乳糜泻患者不仅常出现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等消化道症状,而且会出现纤维肌痛、骨质酥松症、谷丙转氨酶升高、疱疹样皮炎、抑郁、焦虑等肠外症状。
2020年欧洲儿科胃肠病、肝病和营养学会(ESPGHAN)CD诊疗指南再次修正了CD的诊断流程,其中它仍然肯定了血清学和基因检测在CD诊断中的关键作用。对于疑似CD的儿童和青少年,建议首先应进行tTG IgA血清学检测(IgA缺乏者行tTG IgG检测),阴性者,可直接排除CD。阳性者且大于诊断界值或正常上限的10倍,则小肠绒毛萎缩(病理分级为Marsh III型)的可能性很大,如进一步检测anti-EMA抗体阳性或人白细胞抗原DQ2、DQ8(HLA DQ2/DQ8)也为阳性,取得患者及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后可暂不行病理活检,直接建议无麸质饮食和随访。对于有CD遗传风险的无症状高危人群,建议首先进行HLA DQ2/DQ8的检测,当都为阴性时,可直接排除CD。当为阳性时,建议进一步检测其他血清学抗体指标,有必要时行小肠活检进行最终确诊。
乳糜泻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产生的肠道失调疾病。[22]
乳糜泻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相关联。
其中HLA-DQ2和HLA-DQ8这两种血清型和乳糜泻的发病关系密切;拥有这两种基因的人患上乳糜泻的概率会是普通人的13倍。[23]
95%的乳糜泻患者携带有HLA-DQ2.5,另外的患者携带有HLA-DQ8。[24]
2013年的一项Meta分析表明[25],中国人群中HLA-DQ2抗原的频率为18.36%,HLA-DQ8抗原的频率为7.96%。
在北方人群中,HLA-DQ2抗原频率为24.94%;而南方人群的HLA-DQ2抗原频率为14.81%。
在中国,小麦是仅次于米饭的主要食物。
在2009年,农村家庭的人均年小麦摄入量为59.6kg,而城镇家庭的人均年小麦粉摄入量为12.5kg。[27][28]
尽管北方人群有着更高的乳糜泻基因易感性,北方人的小麦摄入却高于南方人。绝大部分的北方农村家庭吃小麦比吃米饭要多。[25]
另外,乳糜泻常常被认为和腹泻相关联。然而,乳糜泻的患者也时常出现便秘的症状。
2012年,一项荷兰的研究发现,在370名符合罗马III标准的慢性便秘患者中,有7名存在乳糜泻(1.89%),这远高于荷兰的乳糜泻发病率(0.51%)。[38]
这些症状常常容易遭到忽视,因此,约三分之一的确诊患者是在出现症状的10年后才被正确诊断的,平均延迟诊断的年限可达12年。[39]
另外,由于小麦中存在类鸦片物质,可能会隐盖麸质蛋白对消化道造成的损伤;因此,一部分乳糜泻患者在发病初期是无症状的。